全國地級市今年1-10月財稅前15強,榆林狂飆、金華濰坊東莞也不錯
在我國,城市級別是有不少決定性作用的,像普通地級市在許多經濟指標上如果和省會、總部城市一起排名比較吃虧的。尤其在金融、財稅等方面因能級較低,非但很難吸收外市數據,反而存在要被更高能級的省會、總部城市虹吸的現(xiàn)象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類經濟數據排名上,地級市的真實經濟實力被掩蓋了不少,高能級城市能夠通過非經濟因素來加成。所以本文就來個地級市的財稅實力比照,來看看在同一起跑線上,通過自身努力和經濟效益決定,財政能排名前15的城市是哪些。

在兩百多個地級市中能夠財稅總量進入前15位的,必定是經濟發(fā)展水平較高、產業(yè)實力較強的城市了。
從2021年前10月上榜城市來看,除了突然闖入的榆林市之外,全部是來自沿海地區(qū)的城市,也代表著現(xiàn)階段我國普通地級市經濟發(fā)展最好的城市群體了。中西部地區(qū)在整體實力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,包括像洛陽、襄陽等經濟總量偏高的城市都未能進入15強,甚至入圍前20都不行。

其中江蘇省入圍城市最多,共有5個城市,其次是浙江省4個。而第一省廣東反倒是只有2個城市能夠進入15強,主要還是因為省內發(fā)展不均衡所致。另一個大省山東也只有濰坊和煙臺上榜,但和廣東省的緣由不同,是山東省整體財稅實力偏弱導致。
剩下一個名額并非是GDP總額高達萬億元的泉州市,而是經濟體量小許多的唐山市,而且排名還不低。而泉州市的一般預算收入和經濟總量不相符呀,只能排位在地級市17位左右,其實它的資金總量也是差不多這個位次,有點名不副實呀。

像南通市也是新晉萬億城市,但它在今年前10月的一般預算收入僅只有627.4億元,竟然還低于嘉興市。雖然兩市季度占比不同,年底南通會反超嘉興,但也不會高太多。另外像金華和徐州之間的差值也是遠遠小于GDP總額的差距,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是不少的。
這種偏差的產生有GDP核算尺度不一所致,也部分還是這些城市在今年前十個月的財稅走勢有較大不同的原因,各市的絕對值差距和排名有了一定的變化。

2021年以來各城市都進入經濟復蘇階段,但因為產業(yè)結構和經濟活力不同、原規(guī)?;鶖挡煌?,體現(xiàn)在一般預算收入增長上的速度也大有不同。
前15強城市中像蘇州市規(guī)模龐大而增速相對較慢是可以理解的,也符合經濟規(guī)律,越大的基數獲得高增長就越難。但像溫州、徐州和南通等城市只有10%至11%的增幅就相對有點偏慢了,畢竟去年同期的基數是偏低的。
其余城市在前10月表現(xiàn)都較為不錯的,尤其像金華、東莞和濰坊都要在15%以上。

最為驚人的還是榆林,在去年同期它的一般預算收入還只有320多億元,今年前10月一下子就暴漲到了近500億元,增幅高達54.8%,可以說是躍入前15強。
當然這也是屬于特殊產業(yè)在特殊時期的突發(fā)效應,煤炭價格在今年飆升,帶動它的利潤高漲,從而也讓稅收收入頗豐。但這并不具備可持續(xù)性的,隨著第四季度煤價開始走穩(wěn),榆林等煤炭生產城市的各項指標也會同步下降的,到年底很可能還是會掉出前15強的。

各城市之間的表現(xiàn)差異還是有點大的,排名也有一定變動。不過也請各位在觀察數據時要更為全面,才能體現(xiàn)各城市的財稅實力。
首先要注意口徑,如莞佛兩市要是加上提前上繳那部分,是能夠比肩無錫,三級財政口徑是要偏小一些的;其次就是稅收比重,稅收才是真金白銀。各市的稅比存在較大不同的,比如像濰坊和常州兩市,就是非常明顯的比較,常州在總額上低于濰坊,但稅收上要相反的。
各城市在前10月的財稅運行情況請詳細還請看下表:
